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土壤污染治理
日期:2020.11.03             来源:网络

随着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十三五”收官阶段,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存量治理和新增市场将进一步释放。治理技术将向精细化、多元化方向转变,好氧加速稳定化、生态化封场及筛分综合利用技术将成为主流技术。随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强化,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工作中将更加重视对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调查评估及修复工作。

正规垃圾填埋场是指未经土地用地、规划、立项、环境保护等方面审批,并未按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的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垃圾填埋场。其主要的危害包括土地资源浪费、有机物、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多重污染、填埋气体污染、甲烷燃烧爆炸风险以及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实施非正规填埋场或堆场治理项目1 882 个,其中改造项目503 个,原位封场项目802 个。在已治理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中,规模小于1.0×105t 的占治理总数的59%,规模在1.0×105~2.0×105t 的占治理总数的13%,规模超过1.0×106t的仅占治理总数的6%。各地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存在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分散、管理难度大和治理成本高等特点。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作为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之一,对其进行治理修复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治理消除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风险。

目前,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技术主要可分为筛分综合利用、异地搬迁填埋、原位封场生态化治理、好氧加速稳定化技术等。

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发展以及土壤污染修复工作的逐步展开,可彻底去除污染源、充分释放土地资源的垃圾筛分综合利用技术逐步推广,例如北京周边大量地理位置优越且敏感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普遍使用筛分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治理,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充分盘活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根据垃圾填埋场治理项目的统计,从数量上而言,垃圾筛分综合利用技术使用率达到了64%;其次为好氧加速稳定化及原位封场,各占约16%和14%,均以大型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为主;异地搬迁填埋仅占约6%。总体而言,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政策的引导,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技术正从简单封场、搬迁等粗放式处理向筛分综合利用、加速稳定化及生态封场等精细化处理方向转变。

随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发布,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不再是简单的处理处置工程,逐步要求开展相应的调查评估及土壤修复工作,例如河南要求按照土壤环境调查相关技术规定对垃圾填埋场周边土壤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估,山西要求由垃圾填埋场或其主管部门对封场后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监测,江苏则要求开展规范化封场整治,全面治理积存垃圾,对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采取管控措施。已于2019 年1 月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用于固体废物堆放、填埋的农用地及建设用地地块进行重点监测。





联系电话:0755 8659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