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回答《经济、技术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技术指南(试行)》有关问题
日期:2020.11.11             来源:网络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的规定,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重大决策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要求,为经济、技术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提供可操作的技术路径,,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印发《经济、技术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技术指南(试行)》。

问: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技术政策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长期发展前景,影响涉及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影响类型多样,政策执行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多,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重大影响。《指南》从环境质量、生态保护、资源消耗、应对气候变化等四个方面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政策制定部门可通过全面梳理重点识别,判断政策是否存在重大不利生态环境影响。针对具有潜在重大不利生态环境影响的政策内容,分析其影响范围和程度,预警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风险,通过优化政策内容、完善保障措施和制度,从源头降低生态环境影响,防控生态环境风险。针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内容,通过提高保障措施和制度的有效性,推动政策落地实施。

问: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是否涉及新增行政程序?

答:根据《环境保护法》第十四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的规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修)定相关政策时应在决策启动阶段开展环境影响和环境效益等分析预测的要求,政策制定主体应将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工作融入政策制定过程。本《指南》仅提供技术指引,不增加行政程序。

问:《指南》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指南》包括七部分内容。一是确定经济、技术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适用范围;二是确定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工作流程;三是提出政策分析内容及步骤,即政策要素解析,相关政策回顾性分析,政策与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的符合性分析等;四是提出“初步识别”的内容及推荐方法,建议从环境质量、生态保护、资源消耗、应对气候变化四个方面梳理政策生态环境影响,推荐采用快速、定性分析方法识别政策是否存在重大生态环境影响;五是提出“影响分析”的内容及推荐方法。推荐采用列表法分析政策直接、间接及累积性生态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结合不确定性分析预测存在的生态环境风险;六是提出保障措施及制度分析的内容和步骤;七是明确结论与建议。

问:《指南》推荐采用哪些技术方法?

答:经济、技术政策生态环境影响范围广,影响产生的逻辑链条长,执行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多,难以定量分析。同时,一些政策出台的周期短、时效性强,需尽快判断其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或风险,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因此《指南》推荐采用快速、定性方法开展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在生态环境影响初步识别阶段,结合推荐性指标体系采用矩阵分析、检查表、专家分析等方法,判断政策是否存在重大不利生态环境影响。在环境影响分析阶段,结合政策产生生态环境影响的作用方式和受影响区域特点,采用列表法分析政策对各受影响区域的直接、间接、累积性影响及生态环境风险。鉴于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尚无普遍实践,开展工作过程中可根据政策类型、政策内容和管理需求合理选择或创新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技术方法。

问:《指南》发布后将重点推动哪些后续工作?

答:一是组织开展试点研究,形成案例库。目前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处于初步推广阶段,下一步将选取典型省份、典型政策领域作为试点推动开展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工作,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完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政策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案例库。二是持续开展专题研究,提供更为完善的技术支撑。根据政策类型及政策内容不同,产生生态环境影响的作用机制不同,影响类型和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基于本《指南》提出的一般性程序、技术路线和推荐方法,后续将进一步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分析政策生态环境影响机制,研究制定针对不同领域和政策类型的技术路线,提出适用于各分析环节的技术方法,为推动决策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更好考虑对生态环境影响提供技术保障。





联系电话:0755 8659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