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污染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体量巨大。截至2019年底,天津市已公布疑似污染地块超过200块,污染地块名录超过40块,地下水污染地块名录超过13块,地块数量为同时期北京市的5倍-10倍。
天津市污染地块修复与管控的资金需求巨大。2019年天津市污染场地修复市场金额为25亿元,是同时期北京市修复市场金额的20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5%以上。
天津污染地块的平均污染深度超过12米,而长三角和港珠澳典型污染地块的平均深度不超过10米,天津治理和管控难度更大。且天津市污染地块水文地质赋存特征十分不利。滨海地区地下水位浅、水位波动大、土壤黏性强、污染吸附大、去除成本高。南方发达地区的土壤修复技术装备难以直接转移应用。
同时,天津市的污染地块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北辰区、津南区、塘沽区等人口密集区,单位面积和时限内土壤修复强度大、密度高,导致天津市污染地块修复二次污染防控形势复杂。近年来全市每年治理修复的污染土壤方量超过200万立方米。相关监管部门为减少二次污染和违法外运,几乎全部要求采用原位修复或者进入水泥窑混烧等高能耗处置方式,导致天津市污染地块修复后土壤资源化利用需求迫切。
此外,由于二次污染和扰民的效应相对较强,行政监管执法的力度仍需加大,执法成效仍需提升。
《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以后,天津市在京津冀地区较早落实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准入机制,颁布了《天津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污染地块修复与管控的产业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天津的污染地块绿色修复与可持续风险管控需要科学规划和稳步推进,需要扶持和发展本地企业促进本地经济,更要强化本地修复产业的科技支撑和优化投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