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扬尘管控成大气治污“新战场”
日期:2020.09.22             来源:网络

扬尘作为空气污染物PM2.5、PM1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港口道路扬尘大气污染控制成效成为关注重点。

近年来,我国航运业发展迅猛。2019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十的大型海港中,中国稳占七席。而港口地区作为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往来的重型货运卡车数量众多,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扬尘大气污染问题更为突出。

环保公益组织“天津绿领环保”在日前发布的《渤海港口道路扬尘控制现状调研报告》(简称《报告》)中指出,环渤海五大港口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天津港和黄骅港的道路扬尘污染治理存在“公转铁”政策实施缓慢、扬尘污染信息公开不透明、堆场日常未开启环保抑尘装置等问题,制约了扬尘大气污染防控效果。

各港口控制力度不一

北方港口地区作为重要物流集散地,汇聚了多种类型的扬尘污染,且往来重型卡车数量众多,运输货物以矿石、煤炭等干散货为主,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散落,经车辆碾压后更易形成细小颗粒物,这些颗粒物携带重金属离子形成PM2.5和PM10后增加人体摄入风险。

受公铁运价倒挂、最后一公里难题、铁路运能不足和市场化改革缓慢等影响,公路承担了过多的煤炭、钢铁、粮食等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任务,目前海铁联运比例仅占2%左右,铁路、水运低排放低能耗的优势还未充分发挥。

此外,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天津港与黄骅港五个港口均存在道路坑洼不平、未及时修复的情况,堆场附近道路更易受损。除秦皇岛港外,其它四个港口存在部分堆场未日常开启车轮冲洗装置,而车轮驶出堆场容易附带泥污和矿粉,若未能及时冲洗,则会加重道路扬尘。

诸多治理难题待解

目前港口“公转铁”政策实施缓慢、扬尘污染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堆场日常未开启环保抑尘装置等问题十分突出。

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将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作为主攻方向,力争通过3年时间,沿海港口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减少4.4亿吨。2019年发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多份政策文件也曾提出,至2020年,要推进沿海主要港口和唐山港、黄骅港的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改由铁路或水路运输。

公开信息显示,从单位货物周转来看,公路的运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是铁路运输的7倍和13倍。如果将京津冀地区5%的货运量由公路运输调整至铁路运输,可每年减排氮氧化物3.5万吨、颗粒物0.5万吨。但目前‘公转铁’进展显然无法达到以上政策的要求。

道路扬尘问题还主要表现在主要责任部门权责不清和扬尘污染信息公开不透明两方面。


此外,部分堆场日常未开启环保抑尘装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河北省扬尘污染防治办法》中都有明确规定,装卸物料应当采取密闭或者喷淋等方式防治扬尘污染;堆场码头在出口设置运输车辆清洗设施,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但能常态化开启环保抑尘装置的堆场较少,导致车轮在堆场内粘附矿石、煤炭等干散货物粉末,驶出堆场后加重道路扬尘。





联系电话:0755 86594158